全球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而中国人口老龄化步伐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罹患疾病的概率会增多。
(资料图片)
老年健康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这种情况下,应如何提前应对?
近日,在由第一财经主办的“疫苗科普知识交流会”上,疫苗行业内多位资深专家分享疫苗相关知识,同时普及预防接种知识,目的是提升中老年人疾病预防疫苗接种认知,并提高主动预防的意识,减少疾病的威胁,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与此同时,对于有关疫苗如何接种、接种是否安全以及接种后防护效果,与会专家们也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老年人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在哪
在此次交流会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疫苗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评价科主任郭翔表示,老年人对自我的健康干预,如饮食调整、健康生活行为,可降低相应疾病的发生风险。但疫苗在预防疾病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疫苗是以病原体或其组成、代谢产物为起始材料,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者基因工程等方式制备而成,用于预防治疗人类相应疾病的生物制品。
一款疫苗从研发到接种,需要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上市、批签发、供应与分发等诸多环节。以临床试验为例,由于疫苗的特殊性,在疫苗的临床试验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和风险控制的要求高于治疗药物,实行的是最严管理制度。临床试验一般包括三期,从而来全面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纵观疫苗在人类的应用,有两百多年历史。回顾过去,在人类与传染病抗争中,疫苗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借助疫苗,人类就成功消灭了天花病毒。
郭翔表示,人体初次感染某种细菌或病毒时,身体可能需要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产生免疫保护来清除病原体。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该细菌或病毒的再次侵袭,而疫苗正是通过模拟这一过程,从而起到“从演习到实战”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群而言,自身的免疫系统会出现衰老,一个人的衰老也往往是从免疫系统开始的,抵御外界病原体的感染的能力会出现下降,而这恰恰是疫苗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郭翔说。
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罹患各种感染性疾病会导致已有疾病的症状加重,这直接带来的是疾病负担加重。如有数据显示,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年住院率约为200/万,是一般人的3倍。另外,根据北京市的一项研究,带状疱疹患者人均直接经济负担为1614.47元,并且人均经济负担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65岁以上年龄组为2930.99元,PHN(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患者人均经济负担更高,为4142.04元
疫苗因预防效果明显、成本效益较高、实施操作便利等特点,目前也被认为是疾病预防的最佳措施之一。
“如何衡量疫苗的价值,传统上更多地考虑流行病学的负担,如感染率、发病率、病死率等,同时也要考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在我们还要考虑经济学上的负担。站在老年人群体中,疫苗可以发挥很大价值。中国很多地区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感染性疾病给老年人带来的疾病负担会越来越重。因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应该责无旁贷地推荐老年人接种,只要没有相关禁忌证,皆可以接种疫苗。”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陆一涵说。
老年人如何接种疫苗
对于老年人而言,可以接种哪些疫苗?
在交流会上,多位专家介绍称,目前老年人可以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四大类,即新冠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带状疱疹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患有慢病的老年人群体,基于对安全性担忧,对接种疫苗存在犹豫问题,这些人群到底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郭翔表示,慢病人群是疫苗接种重点推荐对象,但这并不代表任何情况都能接种。因为每种疫苗接种都有合适的时机,当正处于慢性病急性发作,如血压突然之间不稳定或者血糖控制不好等情况,可以选择暂缓接种疫苗。如果觉得自己把握不准的话,亦可以向门诊医生咨询,后者会结合相关病史提出相关建议。
“其实对于这类人群而言,接种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个人群无论任何疫苗基本上都是重点推荐的对象。”郭翔说。
在这次交流会上,专家们表示,我国每一款疫苗的上市,都经过非常严格的疫苗药学评价标准,无须担忧安全性问题。而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属于不同的概念,接种疫苗后胳膊出现局部肿痛或者发烧现象,并非是安全性问题。
成人疫苗尤其是老年疫苗的需求持续扩增,各家疫苗企业也正在加紧开发各类疫苗。政府也出台了系列利好政策,如《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指出应以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控现状,推动疫苗研发进展。
目前,疫苗技术持续在创新,从技术路线角度看,既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这样传统的技术路线,也包括重组蛋白疫苗等创新技术路线等,这些疫苗技术路线的区别在哪?
陆一涵表示,减毒活疫苗相当于“活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所需要的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这类疫苗虽然毒性大幅度减弱、却并非完全消除,对于免疫缺陷或者免疫抑制人群,可能会诱发严重疾病。因此,对于这些群体,通常是不推荐甚至禁用减毒活疫苗。相比之下,灭活疫苗可以规避这一点,但这类疫苗通常需要接种多剂次。而重组疫苗的出现,则是综合了两方优势,既可以保持较好的免疫原性,又可以带来更好的安全性。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其它种类的疫苗,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路线引入到疫苗的实际研发工作中。”陆一涵说。
对于老年人而言,如何科学选择疫苗进行接种?
陆一涵表示,从其个人角度看,疫苗价格、接种剂次等应不是主要衡量的因素,而是关键要看个人的感染风险,然后选择相应的疫苗接种。如果有若干种同类的疫苗可以供选择时,要看哪款疫苗更安全、更有效、更持久。
“有些疫苗效果很好,但维持时间较短,有些效果弱一些,但可以维持很多年,我相信持久性也是很重要的疫苗选择考虑因素。”陆一涵说。
在这次交流会上,多位专家呼吁,老年人应树立主动积极预防接种的观念,提高对相关感染性疾病认知,并积极提前进行预防。
“无论是从政策、媒体宣传还是专家呼吁的角度,希望大家一起做好公众接种疫苗的工作,让大家尽可能多地主动寻求疫苗接种,不是我让你打,而是你自己去打,这种意识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郭翔说。